原来,惠勒在和朋友交谈中,偶然得知用柠檬汁在纸上写字可以隐形。
于是他就想当然地认为,把柠檬汁抹在脸上也可以让自己的脸隐形,从而躲避摄像头。
所以,他就没有任何伪装地进行了抢劫。
这就是著名的麦克阿瑟案件。
故事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,更令人深思。
环顾我们四周,有多少人总是自视甚高,处处彰显聪明,殊不知把自己也活成了抹着“柠檬汁”的跳梁小丑。
笨不可怕,可怕的是自以为聪明。
一个人最大的愚蠢,莫过于自作聪明。
做人自作聪明,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
《一句顶一万句》中写道:
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,淹死了许多人,叫聪明。
生活中,总有些人企图不劳而获,寄希望于耍小聪明、小心眼,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。
殊不知,这样做其实是给自己挖坑。
之前,办公室发生过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。
刚入职不久的小丰,做事机灵,很得大家喜欢。然而时间久了,大家便发现他小心思特别多。
领导在时百般殷勤,不在时便偷奸耍滑;有好事时比谁都冲得快,遇到担责任的事,比谁都择得干净。
有次他提前得到消息,总公司领导要前来视察。便在网上偷偷下载了一份优秀方案,稍作修改了一下据为己有。
第二天开会时,他比谁都踊跃积极,处处彰显自己。
领导也甚是满意,便让他给大家具体展示一下方案的细节。
会议结束后,小丰沾沾自喜地等着上头奖励。
哪知等来的竟是通报处分。
万分不解的他,跑到主管那里喊冤,主管二话没说,直接把原设计图摔了出来。
小丰顿时傻了眼,尴尬不已。
天道有偿,凡事自作聪明,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。
放眼身边,有多少人因为耍小聪明翻了车,丢了人品,毁了前程;又有多少人,千算万算,结果算到自己头上。
做人工于心计,不仅自己活得累,而且让他人远离,最终自断其路。
为人处世,最好的套路是没有套路。
真正让你走得长远的,是厚道与拙诚。
做事投机取巧,只会作茧自缚
听过一个感慨很深的故事:
一大户人家,聘请了两位石匠修葺房子。
只见年轻的石匠专挑大石块,墙砌得特“”别快。
而年老的石匠却挑那些小而规整的石块,因此进行得很慢。
年轻的石匠见状,嘲笑对方:
“你好蠢啊,像我这样用大块石头可以快点砌完,不就可以去挣下一份工钱了!”
年老的石匠摇摇头,不为所动。
晚上,狂风大作,暴雨如注。
第二天一早,当两人来到房子面前时,年轻的石匠顿时傻眼了。
他的那面墙塌掉了。为图速成而用大石块砌的墙体,根本不牢固。
这件事很快便传遍了整个镇子,年轻的石匠不但被辞退,名声也坏了,没有人愿意再聘请他。
而老石匠精工细作的好口碑却得到口口相传,争相被邀请。
《奇葩说》中陈铭说:
“不要总想着走捷径,所谓的捷径通向的都是绝境。”
那些你以为最近的路,往往是最远的路。
投机取巧,只会弄巧成拙;急功近利,终会欲速则不达。
唯有脚踏实地,方能无惧疾风骤雨,巍然屹立。
刘震云在一次演讲中说起:
有次他问舅舅,为什幺舅舅做的箱子在周围卖得最好?
舅舅笑道:“因为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,我花六天。”
这世间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,背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。
那些做生意口碑好的人,皆是因为以厚道为本,以良心为秤;
那些赶得上风口的人,则是源于无数个日夜的默默蓄力;
那些能在行业内做到极致的人,更是因为肯以拙求进。
真正有远见的人,走的都是笨路。
做人做事脚踏实地,才是王道
读《杨绛传》时,有个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。
杨绛上学期间,有次被安排给章太炎先生做讲座记录。
会议开始后,她发现自己对先生讲的掌故知之甚少,难以下笔。
当时师生远在台下,她完全可以做做样子,没人会看见她真正记录了什么,哪怕是鬼画符。
然而,杨绛却放弃了,她老老实实地交了一张空白记录。
为此,同学们都嘲笑她笨。
她笑着说:“我就是笨。”
她是真的笨吗?
记起《道德经》中一句话:“知不知,上矣;不知知,病矣。”
意思是说,知道自己有所不知,是高明;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,才是愚蠢。
越是厉害的人,越明白天外有天,把自己放得很低。
真正的成熟,是凡事持有空杯心态。
所以,才有了杨绛在文学路上的从善如流,成为一位集大成者。
如果说知道自己笨,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;那么肯下笨功夫,则是一个人成功的前奏。
有人请教欧阳修,其写文章的秘诀是什么?
他笑道:“三上,马上、枕上、厕上也。”
他不仅日日读书,哪怕骑马、睡觉前,甚至在上厕所时,也在读。
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可言,有的只是傻傻的付出与坚持。
就像吴军曾说的:“上帝喜欢笨人。”
耍小聪明,可逞一时之快,终不能成一世之功。
职场上,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;商场上,诚信实干才是王道;学业上,更是稳打稳扎方能长风破浪。
成功的路有千万条,肯下笨功夫,才是最短路径。
特别喜欢《菜根谭》中的这句话:
“文以拙见,道以拙成,一拙字有无限意味。”
有些路,慢慢走,反而比较快;有些事,踏实做,才能出结果。
卖弄聪明,只能作茧自缚;抱朴守拙,才是行走世间最大的智慧。
余生,愿我们都能持笨心态、下笨功夫,不断精进、日日成长。
责任编辑: 王和 来源:读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