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有个闺蜜结婚了。幸福的婚礼之后,她跟我们几个小姐妹分享说,其实这一段关系,从一开始,她就觉得靠谱,觉得对方是对的人。
我们就问她,为什么?怎么感觉到的?
她说,和这个人的相处,从一开始就特别地让她感觉到“心里很踏实”,包括在暧昧期也是。以前她不算是个情绪很稳定的人,尤其是碰到约会对象的时候,经常控制不好自己,患得患失,导致关系不平稳,事后又自我责怪。
她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某种缺陷,总是要么把人推开,要么需求过度惹人反感。“一到亲密关系里,我就变得不像是自己了”,她说。
但是在和这个男生相处的全程,她都觉得自己一直很像自己,是一个很合理的、稳定的、温和的状态。也是因此,她觉得和这个男生的发展格外顺利,没有出现她强行索取或者她赌气推开的局面。
是哪里不一样呢?
闺蜜总结道:“可能,最大的不一样,就是他给我一种‘事事有回应’的感觉。我找他、想他、给他分享生活,他总会很真诚地回应我,哪怕不是秒回。他会告诉我,在我联系不到他的时候他在做什么。如果我们正在说话,他有事要离开,他也会和我说一声。”
“听起来很简单是不是?不知道为什么以前觉得这好像很难,其他人都做不到。”
“还不止是如此,我如果和他提了一个什么事,他会记得后续来‘关心进度’。比如,你要做的哪件事做得怎么样了?比如,上周你说想吃的餐厅,我们这周要不要一起去?”
“他并不是我遇到的男生中最有钱的、最帅的或者最有才华的,但他就是每天都让我觉得很安心,这是一种我想要的简单、舒服的关系。”
听她说完我就懂了。其实这个男生给我的这个闺蜜带来的,是一种非常基础的需求的满足——“被回应”的需求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需求。
渴望被回应,是人们最最基础的天性需求
提到事事有回应,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没必要,可能会想“谈恋爱又不是工作,希望事事有回应是不是太作了?”事实上,大多数人低估了亲密关系中“被回应”这件事和对我们关系的影响程度——影响很!大!
我们有刻在基因里的被回应需求,这是作为人类、也包括其他高等生物的本能需求。
20世纪50年代末,美国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在猴子身上做了一系列实验,研究院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(Suomi, 1976),放进一个单独的笼子中养育,结果发现,在这种模式下被养育的小猴性格极其孤僻,无法结交同伴,性成熟后也不能进行交配。而这种环境中,小猴子缺少的,正是来自“他猴”的回应。
“认知闭合”的状态让我们舒服,反之则令我们不适。
社会心理学家Arie Kruglanski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“闭合需求”(need for closure)一词,指的是我们需要从不确定的场景中找到答案,从而减轻困惑和模棱两可(Kruglanski et al., 2018)。
寻求认知闭合(cognitive closure)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,因为这能让我们结束当前事宜,对事态有相对完整的、闭环的感知,不再为这件事情投入认知资源,从而拥有更充沛的精力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其他部分、做其他事。
如果无法得到认知闭合,则会让我们总是牵挂着那件尚未结束的事,占据注意力和情绪资源。严重时影响正常生活。
被回应,就能够制造出一次认知闭合。
回应为我们提供掌控力和安全感,构建起向外探索的“内心安全基地”。
回应性能够为关系双方带来掌控感,让人觉得这段关系以及关系中所涉及的事情,包括自身的情绪和状态,都是“可控的”。
这是因为当对方在我们发出消息后总是给到回复,会使我们在这段关系中培养“内控制点”(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)的信念,即相信事态始终在自己的掌握之中。但如果对方时回时不回,会让我们觉得事情走向难以预测,由我们意志之外的因素所决定(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),产生不安全感。
对关系和生活相应的掌控力是必要的,如果人们处于一个失控的状态下,会因为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陷入更严重的情绪问题,而回应性可以促进关系的维持与和谐,给双方带来人际安全感(胡媛艳 et al., 2014),作为向外探索的安全基地(Reis, 2013)。
总是能给予我们回应的人,会让我们感到对方可信任、有责任感、温暖。
没有什么比“总是能给我们回应”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“对方一直在那儿”。安全感的建立,往往不在于海誓山盟的承诺,而在这样一个一个微小的时刻中。
一个可以被预测到、一定会尽ta所能给我们回应的人,就是这个世界对我们而言温柔的存在。哪怕回应的内容并不总如我们所愿,被回应本身就是安全感最好的来源。
如果你感觉身边暂时缺乏能给你温柔回应的人,可以到KY旗下的月食APP里找聊愈师倾诉。在这个安全的空间里,ta们会全然地倾听你、看见你的需求,并真诚地给予支持性的回应。
但是,事事有回应真的要做到“事事”都回应吗?
很多人之所以会不愿意“事事有回应”,其实是因为ta们对这件事本身存在一定的误解。
真正的事事有回应,要求双方关注并支持对方的需求、愿望、关注和目标,从而让对方感到被重视,而不是泛滥地事无巨细地、没有质量地回应。
要进一步理解这个概念,我们还必要破除这几个对它的常见迷思——
迷思1:“事事有回应”就是每句话都要回
不是!更重要的是回应的内容和传达的态度。亲密关系里,比起每句话都回个“哈哈哈”“嗯嗯”,经过真心的思量之后,做出“真诚的、包含你自我存在的”回复,更能让对方知道能从你那里得到多少支持、爱和关心。这预示了一段关系是否可以成功。
迷思2:“事事有回应”就是要做到秒回
并非如此,除了紧急工作事宜和特殊情况下(比如家人生病等),回应更关键的是准确识别对方的需求,而非对方说什么就秒回。
迷思3:“事事有回应”多余且没有必要
不是的,事事有回应是人际关系重要的构成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回应是一个深刻的人际关系过程,具有个人内部的根源和后果,牵涉到人类心理重要的三个自我调节系统:认知、情感和信念。
也就是说,事事有回应表示,我认为你对我而言是重要的(认知层面),我希望感受到你传递的情绪(情感层面),我相信我的回应对你、对这段关系都是有必要的(信念)。
回应的正确打开方式是——
Tips1: 准确识别对方的需求,是回应的前提
事事有回应的前提是识别对方传递的需求。有时候是实际的、物质上的需求,比如对方遇上了难题,就需要你给到可行的建议和切实的帮助。也有时候是情感上的需求,这时就需要你在情绪上“看见”对方、共情对方。
一个简单的识别方式就是,如果对方在叙述完事情后,后续说的是具体的困境,这就意味着对方可能需要你做些什么,但如果对方谈论的是自己的感受,或许更需要你提供一些情感上的支持。当然,你如果觉得不确定的话,也可以再问问对方,“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?”
比如,
“我生病了,但是我买不到药。”——对方或许是在阐述实际需求,希望你能帮ta出出主意。但如果对方说,
“我生病了,好难受。”——这时对方需要的,或许是你的一句安慰和关怀。
如果你也希望对方在你非常在意的事上做到“事事有回应”,你需要先弄清楚你在爱情中最看重的需求是什么。
Tips2: 关键事情、关键时刻做到及时回复
事事有回应≠句句有回应。不是说对方一来找你就需要你立马回复,而是说当对方遇上复杂事件、难以处理,非常需要你的帮助时,你需要给到对方及时的回复。
一般涉及到转折性人生事件(life event)时,比如重大感情危机、亲人逝世等等。当对方找到我们,就需要给到ta及时的回复。当然也有一些日常事件也需要我们“秒回”,但这就需要我们对对方有充分的了解,判断何种需求对ta而言是比较关键、紧急的。
Tips3: 使用正确的回应方式
回应方式也有好坏之分,敷衍、低质量的回应不仅无法为我们带来回应的好处,反而会让对方愈发觉得你对ta敷衍和不在意。接下来就为大家展现一些关键场合下,正确的回应——
对方告诉你,ta生病了,非常不舒服,体温40度。
No 错误的回应:害,这么点小事,我之前也身体不舒服,比你还难受。
Yes 正确的回应:家里有药吗?没有的话,我现在马上给你叫外卖送到门口,还有什么需要的你及时打电话给我说。
对方向你吐槽工作上遇到的不顺心。
No 错误的回应:(只回)加油哦/摸摸。
Yes 正确的回应:摸摸你呀,具体发生了什么啊?有什么我能帮得上的吗?
对方遭遇了对象劈腿,不知道该怎么办,打电话向你寻求安慰。
No 错误的回应:早和你说过了吧,这就不是个好人。
Yes 正确的回应:竟然发生了这种事,你一定很不容易,你想找人说说的话,我都在。
Tips4: 无法给到回应的时候,
尝试直接说明或后续补充原因
正如上文讲到的那样,对于得不到回应的人来说,会因为认知闭合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焦虑,也可能会因此而对对方感到不满,还可能影响到工作的绩效和晋升。
因此,特殊情况做不到及时回应时,工作上可以直接说明,这样公司可以及时协调人手,完成工作,也不会因此否认你的可靠性。人际关系里,事后的说明,也让家人、朋友和伴侣理解你并非不在意,而是当时在忙,不会因此影响彼此的关系。
无论何时,一定是在自己有能力和能量的时候回应,如果你自己当下状态不太好,更重要的是先做好自我关怀。